时间:2024-01-12 18:45
大
中
小
来源:襄垣县农业农村局
尊敬的侯永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县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发展农业产业。一是好不放松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责任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37万亩以上,分别完成大豆、油料、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85万亩、0.7万亩和1万亩,推进虒亭镇整建制玉米单产提升10万亩项目,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效。强化配套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力争粮食产量达到2.67亿斤以上。二是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推进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持续对设施农业发展进行补贴,对存量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增量设施标准化发展;新建扩建集约化育苗基地,逐步实现优质种苗全覆盖;完成100亩老旧日光温室大棚改造,新建高架拱棚80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00亩,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建设8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面积达到4.3万立方米以上,新增冷藏保鲜能力达到1.5万吨以上。三是推动畜牧业提档升级。全力发展肉鸡养殖产业,将肉鸡养殖产业打造成我县实施农业“特”“优”战略的一张“王牌”。重点引进百象集团落户落地,推进山西润禾3600头种猪场正式投产引种,完成善福振兴30万只肉鸡场等6个肉鸡场标准化建设,实现年出栏肉鸡1000万只,打造全市最大的肉鸡养殖和加工基地,叫响肉鸡养殖、加工“襄垣品牌”。四是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按照“以试验为基础,以示范为引导,以推广促发展”。发展优质谷子种植基地3.5万亩,有机旱作高梁生产基地2万亩,冬播谷子0.1万亩,中药材0.5万亩;主推优质品种、高产栽培、全程机械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重点推广区域性、标准化、先进实用的技术模式,促进有机旱作农业增产增效。建立有机旱作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机装备,推动全县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通过示范引领和政策扶持,引导农户广泛接受绿色农资供应、农业生产托管、市场服务等农业服务,加快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把产业发展先进理念引入企业,产业带动、资源整合,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有机旱作品牌。
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在产地布局加工产能,形成拳头产品。积极推进天下襄年产200万斤功能型营养手工挂面、酸枣叶药茶产业深加工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以酸枣叶茶、黄芽茶、蒲公英为代表的特色药茶,以玉露香梨、野樱莓、草莓、樱桃为代表的果蔬食品,以手工挂面、小杂粮为代表的粮品,以阁老醋业为代表的酿品,以雪梨膏、黑枸杞汁为代表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预计年营业额达到1.5亿元以上。手工挂面品牌影响力、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生产基地实现县域一体化布局全覆盖。
三、打造农业产业专业村镇。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全县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专业村、专业镇。重点打造夏店镇平安村肉鸡养殖、香菇培育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虒亭镇司马村草莓观光旅游生态采摘等“专业村”和古韩镇手工挂面“专业镇”,实现每个“专业村”产值1000万元以上。到2025年底,建成古韩镇东垴头村、王桥镇米坪村、侯堡镇高家岩村、西营镇南岩村、下良镇上良村、善福镇善福村等18个产业发展示范村,并以示范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集中连片产业发展集群。
四、加快深化农文旅融合。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加快“农文旅”融合步伐,打造乡村旅游“金字招牌”。积极申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全国试点,打造“周边市县短途游、近郊游首选地”,太行山水名城“说走就走”旅行目的地,晋东南城市圈“后花园”,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配套服务、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发掘襄垣独有的“非遗文化、数字文化、创意文化、农耕文化、法显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千年古县”历史文脉,实施20余项重点工程,形成“东山、西水、中人文”总体布局,以仙堂山法显文化为重点打造禅佛、避暑、康养沉浸之旅,以后湾水库为重点打造民宿客栈、温泉度假、农业采摘为主的体验之旅,加快建设“襄约·潮屿”青年旅社、“襄遇·栖居”湖畔生态民宿,打造功能完备的文旅康养地。以县城为中心打造文化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人文之旅,“百里漳河”美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五、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一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持续推进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改革,落实“市县规范、分设专岗”要求,确保工作畅通。继续落实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三放宽一允许”招聘、职称评审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政策。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二是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培训2023年技能提升型高素质农民130人;建设了2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2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召开培训会10场,培训人员800多人次;140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7000余次,服务农户5万元余人;遴选农业生产主导品种54个、主推技术30项,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应用率达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