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1236931-5/2021-23555 | |
发文字号: | 发文时间:2021-09-01 |
发文机关:襄垣县文化和旅游局 | 主题词: |
标题:襄垣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 |
主题分类: | 发布日期:2021-09-01 |
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对标县委“六大专项任务”,在公共文化、文旅融合、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市场监管等方面重点发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现将我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0年重点工作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落实党组主体责任,坚持全员学习制度、“学习强国”学习周报制度,局机关“学习强国”总积分排名全县靠前,15名党员荣获全县“学习达人”荣誉,“三晋先锋”APP党员下载率达100%。严格落实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提升党员政治理论素质,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参与赵家岭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发挥部门优势,为该村提供服务、办理实事4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一岗双责”,召开警示教育专题大会,力戒“四风”,形成一支风清气正的文旅方阵。
(二)意识形态积极向上向好。严格落实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压实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其他班子成员及相关股室、局属单位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分管领域、部门业务意识形态全面负责。建立健全文化领域意识形态管理办法、公共文化场馆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及本部门意识形态审核备案工作台账,严格做到对文艺演出、文化活动、陈列布展、信息报送等层层审核报备。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新媒体等设施设备及播放内容审核把关。严格执行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了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落实网络信息报送安全责任,圆满完成重大敏感时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任务。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确保本系统意识形态向上向好,可管可控。
(三)重点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对标“六大专项任务”,打造民生实事项目。今年以来,我局充分利用东湖6座木屋(1座玻璃房),通过综合改造提升,建设完成东湖文化馆(文化空间)项目,含地方文献馆、非遗展览馆、文化创意馆、书画馆、亲子主题馆、非遗传习馆、24小时城市书房7个主题场馆,打造了集非遗展演、自助借阅、文创研发、游客驿站、非遗传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场所,该项目是我县促进文旅融合,打造“文明智慧品质城”的一大亮点项目,极大提高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了东湖整体文化内涵和休闲品位。该馆7月份运行后,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社会宣传活动。先后举办了“一句誓言、一生作答”主题书法展、“记住乡愁”摄影展、剪纸技能作品展、颂国庆国画作品展等活动。大力开展书画摄影展示、旅游产品推介、全民阅读、文创产品研发等各类文旅宣传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自开馆以来接待上级单位、考察团50余次,累计接待群众游客100000余人次。
(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增强。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机制建设、服务水平建设。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12场次。新增图书分馆2处。疫情期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策划举办了“防控在一线·宅家战疫情”MEI襄垣抖音大赛,创作曲艺、歌曲类疫情防控文艺作品7个。指导局属公共文化场馆,积极开展数字文化馆、公益培训网课、疫情防控宣传、非遗直播专场、禁毒书画展、全民阅读等线上活动76场次,受益群众达100000余人。7月份有序恢复公共文化活动以来,组织开展了鼓书巡演、移风易俗、脱贫攻坚等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次,开展“送戏下乡”300场次。指导创作编排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作品,脱贫攻坚题材类文艺作品《光蛋孩与张爱爱》,荣获文学提名奖,赴北京参加了新时代曲艺星火扶贫工程成果巡礼展演。指导县秧歌剧团,编排了移风易俗秧歌方言轻喜剧《彩礼》,受到省、市、县及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五)文物保护利用扎实开展。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坚持文物保护安全底线,对国保单位消防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换增补。开展了汛期文物安全巡查、田野文物古建调查及文物安全应急演练。完成文庙、城隍庙、三嵕庙、大丰当等文保单位消防、安防项目的省局申报。实施“文明守望”工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积极联系发动民营企业投资800余万元,对文庙、娲皇宫文保单位进行了全面保护修缮。积极谋划昭泽王庙、崇福寺、关岳庙保护修复工程,完成了图纸设计、施工方案及工程预算。制定了《襄垣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计划》,争取到省级资金200万元,完成西营关爷庙(北方第二次宪政促进会议旧址)文保单位修缮工程。谋划实施市民中心片区红色革命文保单位布展开放,推进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和传播。组织对市民中心文保单位进行了全面调研,完成文庙、城隍庙、娲皇宫文保单位的布展开放,向省文物局申报了(大丰当、天益当)红色革命文物布展项目。6月份,我省公示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县新增太平周成王庙、上马流渠观音庙、候堡襄垣县第一支部成立旧址、西营北方宪政局旧址、八路军三漳口会议旧址5处省级文保单位,下步我局积极争取省级文保资金支持,对省保文物单位加强保护。
(六)非遗传承保护持续加强。留住文脉,记住乡愁。持续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完成古韩、上马两乡镇(村)的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同步录入数据库,形成了20余篇乡村文化记忆文稿。组织对县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了评审论证并予以公布。积极申报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活动。创作非遗鼓书精品,组织秧歌剧团赴昆山参加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作品《小二黑结婚》受到广泛好评。举办了3期乡镇文化站长、村级文化员乡村文化记忆普查能力提升培训。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指导非遗项目襄垣手工挂面、襄子老粗布、襄垣鼓书参加全市“非遗+扶贫”电视专场节目录制。充分利用东湖文化馆,积极开展非遗传习展演活动,让非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激发群众游客热爱支持非遗传承保护的热情。
(七)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和旅游全面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围绕省委“安、顺、诚、特、需、愉”旅游六字要诀,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要素,组织对全县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线路、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客栈民宿、旅游文创产品进行了深度调研探讨,谋划制定了《襄垣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成市局下达的年度10座旅游厕所任务,百度旅游厕所上线标注率达100%。指导金鑫集团,引进战略合作团队,与西安和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对仙堂山景区进行托管经营。实施仙堂山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完成景区西山步道防滑改造、票务系统升级、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游客满意度。积极创建下良镇文化站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国家试点单位,打造文化旅游服务驿站,突出文旅展示、休闲娱乐、旅游服务、旅游营销、研学服务、数字文旅六大功能,推动文旅资源共享和整体效能提升,目前制定了工作方案正在有序推进。指导古韩镇小垴村、下良镇强计村,积极申报全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八)文旅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按要求开展了“三零”单位创建、禁毒百日专项行动、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治理、扫黑除恶等工作,建立了工作领导机制,组建了专项工作办公室,制定了工作方案,健全了工作台账,层层压实创建主体责任。开展禁毒“进场所”宣传活动6次。对重点文旅场所100余人进行了集中尿检,开展了驻村禁毒宣传、摸排工作。指导仙堂山景区开展旅游安全应急演练。对全县文保员进行了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培训。完成33个建设项目用地的地上文物核查工作。配合县“扫黄打非”办公室,开展了“清源、净网、固边”专项行动,全县文旅市场总体安全稳定、运行有序。
(九)疫情防控持续开展。建立了本部门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出台了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及措施办法,第一时间取消了所有聚集性公共文化活动,关停了全县72家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旅行社及密闭型文化场所,有力地防止了疫情通过文化旅游渠道传播蔓延。当前,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文旅场所有序开放经营,严格执行消费预约、佩戴口罩、测量体温、人员限流、消毒通风、实名登记等常态化防控措施。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旅游公共服务需要完善。文化馆、图书馆、文博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虽然免费开放,但在设施建设、内容建设、吸引力方面还需提升;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短板。
(二)文旅融合广度和深度需要拓展。仙堂山景区长期依赖“门票经济”,旅游产品单一,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产品创新供给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十四五”重点工作谋划及2021年工作打算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物、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十四五”工作思路举措,明确2021年具体工作任务。
(一)“十四五”重点工作谋划
1.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工作思路及举措:
(1)聘请国内顶级旅游规划团队编制《襄垣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百里漳河为纽带,仙堂山旅游区、宝峰湖风景区为两翼,县城文化旅游区为中心,实施沿漳河生态修复、河道治理、沿线旅游步道建设、乡村旅游景点建设,贯穿连接沿漳河两岸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红色遗址、乡村景点、工业遗址等人文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古色+红色+绿色”的多彩襄垣“金腰带”,构建起“一廊、两翼、一中心”的襄垣文化旅游大格局。
(2)谋划创建宝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东湖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3)出台我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方案,细化分解部门工作任务,迎接上级评估验收。
2.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工作思路及举措:
(1)按照现代文旅经营方式,参照西安“大唐不夜城”的营销发展模式,把市民中心打造成为我县的文化客厅,并结合东湖文旅资源,紧扣我省建设太行旅游板块的规划,确立“畅游太行,夜欢襄垣”定位,丰富群众“夜生活”,拓展襄垣“夜经济”。具体谋划实施市民中心周边文保单位修复、布展开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新建襄垣博物馆、襄垣图书馆。依托市民中心广场商业区、非遗体验馆、老物件博物馆、古玩市场及文庙、城隍庙、崇福寺等文保单位,探索市民中心“商业+文旅+市民休闲”主客共享、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市民中心文旅融合新亮点。
(2)谋划县城文旅中心区旅游设施建设。在东湖与五阳湖区域建设县域游客服务中心,在高铁站和汽车站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提升县城历史文化街区、整合东湖、南湖、五阳湖、八仙湖打造县城A级旅游景区,以县城旅游中心区域辐射带动县域文旅发展。
(3)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价值。大力发展旅游演艺,提升文创产品开发品质,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将旅游作为讲好襄垣故事、传播襄垣声音的重要渠道。
3.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工作思路及举措:
(1)按照保护利用、时代传承的工作思路,谋划对我县6个国家重点保护文物、6个省级重点保护文物、26个市级重点保护文物,387处未定级文物古建进行保护修复、布展开放,形成优秀历史文化展示地。
(2)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完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完成资料建档及编辑出版。持续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谋划非遗传播平台、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工程。实施非遗体验馆提档升级工程。做好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工美大师申报工作。
4.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工作思路及举措:
“十四五”期间,补齐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短板,谋划建设县城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四馆项目。大力开展文化基层惠民行、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惠民活动,全面提升我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为打造“文明智慧品质城”提供文化服务保障。
(二)2021年重点工作
1.编制《襄垣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谋划建设图书馆(原县剧团院内)、博物馆(上寺楼后面)项目,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打造“文明智慧品质城”提供文化服务保障。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持续实施“文明守望”工程,谋划昭泽王庙、关岳庙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红色革命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研究制定方案,多方争取资金,推进文庙、城隍庙布展提升项目。积极谋划大丰当、天益当红色革命文保单位布展开放。
4.创建下良镇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试点。打造文化旅游服务驿站,推动文旅资源共享和整体效能提升。
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力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游山西·读历史”等公共文化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6.谋划实施关岳庙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